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赵国 统帅赵括 ,因为其空谈理论,而无实际作战的经验,才导致赵军最终失败。
公元前260年,赵国发生X,已经无力抗秦,孝成王遂要求廉颇伺机与秦军决战,廉颇打算依然采用疲敌的战术拖垮秦军。这种形势下,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挺身而出,他说服了赵王改用自己为将,并作为统帅抵御秦军。
虽然其理论知识丰富,但其却始终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当赵括统帅赵国士卒向秦军发起猛烈进攻的时候,秦将白起却诱敌深入,赵国统率的四十多万大军终于被秦军进入到了长平谷地,很快,秦军就断掉了赵军的后路。四十多万大军被秦军包围,赵括左右拼杀,殒命于沙场。
和赵括有关的成语?
纸上谈兵——赵括。
有关成语“纸上谈兵”的释义出处,多记录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X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及括将行,其母X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X,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通篇读后,先不论赵括对错与历史真假,司马迁所描述的故事可以用“纸上谈兵”来解释,但并不能作为“纸上谈兵”的出处。
“出处”一词现指出自某处,这便要求成语作为独立的词语,它的出处必须在文中有文字描述的痕迹。直接点来说,成语由文字组合而成才具有别样的意义,没有文字出现或暗示便不可以说是出处。
有解释称“纸上谈兵”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人刘三吾的一首诗中:“朝野犹夸纸上兵”。
然后,纸虽然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但用纸流行的时间是魏晋南北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是西汉,而赵括的故事发生在战国……
讲道理,要不是《上下五千年》压着赵括的棺材板,怕是早就掀翻了。
赵括是哪个成语故事的
赵括是纸上谈兵故事里的人物,下面是成语故事简介:
纸上谈兵,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有关赵括的成语
- 有关赵括的成语
- 成语:纸上谈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和赵括有关的成语
- 汉语文字纸上谈兵汉语拼音zhǐ shang tán bīng词语解释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字词解释纸:书 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成语性质贬义词。词语出处&x3000;&x3000;《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x3000;&x3000;(注: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但是战国时无纸,何以谈的上“纸上谈兵”?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查找该词句的话,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因此成语出处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