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

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说的就是孟子的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和“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尽善尽美、侃侃而谈、不舍昼夜、道不拾遗、登堂入室。

1、尽善尽美

读音jìn shàn jìn měi

释义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典故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朝·韩愈《与崔X书》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含褒义)

2、侃侃而谈

读音kǎn kǎn ér tán

释义不慌不忙地谈着

典故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出处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示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五:我即这等苦苦想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1]

清·颐锁《黄绣球》三:黄绣球只是侃侃而谈,全不像他平时的性质。

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偏袒”也在所不免的……这也算人情之常,不足深怪;但当侃侃而谈之际,那自然也许流露出来。

3、不舍昼夜

读音bú shě zhòu yè

释义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典故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道若途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 汉·扬雄《法言·问道》)

4、道不拾遗

读音dào bú shí yí

释义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典故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示例(1)《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2)《北史·厍狄士文传》:“法令严肃,吏人股战,道不拾遗。”

(3)《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朱源 做了三年县宰,治得那 武昌县 道不拾遗,犬不夜吠。”

5、登堂入室

读音dēng táng rù shì

释义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典故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示例王小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登堂入室。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有关孟子的成语

  • 有关孟子成语
  • 无敌天下、四书五经、缘木求鱼、孟母三迁、自怨自艾、左右逢源、揠苗助长、杯水车薪、独善其身、闻过则喜、茅塞顿开、深恶痛疾、始作俑者、以邻为壑、恻隐之心、舍我其谁、赤子之心、一曝十寒、鳏寡孤独、夜以继日、与人为善、春风化雨、心悦诚服、为渊驱鱼、反求诸己、高楼大厦、舍生取义、不言而喻、洁身自好、负隅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