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历史成语典故大全(中国历史典故800篇)

成语典故和其代表的历史事件1、老马识途2、管鲍之交3、退避三舍4、一鸣惊人5、问鼎中原6、卧薪尝胆?

问鼎中原楚庄王(战国)

释义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或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解释: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退辟三舍晋公子重耳,楚王

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齐恒公的大臣)

解释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途:路,道路。

求10篇简短的历史典故?

1、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X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X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X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

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

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拓展资料

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参考资料

来自头条百科:https://www.baike.com/wik1/%E5%85%B8%E6%95%85?search_id=5mftgbe67dc000&prd=search_sug&view_id=3n09q03pgmc000

中国历史上关于孝道的典故成语

1、芦衣顺母:周闵损X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X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X;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

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求帮助

1、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出自《晋书·乐广传》。

2、伯乐相马: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3、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

4、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5、不学无术:意思是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十个含历史典故的成语含解释

1、背水一战: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望梅止渴:意为梅子酸,人看见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借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4、破釜沉舟:比喻决一死战、亦即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5、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6、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古服刑;请罪,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希望让对方原谅。原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后被人用作表示真心诚意地向人道歉;

7、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借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8、单刀赴会:原意为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9、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情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0、初出茅庐:意思是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负荆请罪、完壁归赵、草木皆兵、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唇亡齿寒、望梅止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南辕北辙、一箭双雕、指鹿为马、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负荆请罪、完壁归赵、草木皆兵、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唇亡齿寒、望梅止渴、卧薪尝胆、守株待兔、叶公好龙、负荆请罪、完壁归赵、草木皆兵、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唇亡齿寒、望梅止渴、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南辕北辙、一箭双雕、指鹿为马、纸上谈兵。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1、破釜沉舟:项羽;

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3、退避三舍:晋文公;

4、问鼎中原:楚庄王;

5、围魏救赵:孙膑;

6、纸上谈兵:赵括;

7、作法自毙:商鞅;

8、投笔从戎:班超;

9、背水一战:韩信;

10、完壁归赵:蔺相如;

11、负荆请罪:廉颇;

12、望梅止渴:曹操;

13、四面楚歌:项羽;

14、破釜沉舟:项羽;

15、纸上谈兵:赵括;

16、指鹿为马:赵高;

17、三顾茅庐:刘备;

18、东窗事发:秦桧;

19、如鱼得水:刘备;

20。初出茅庐:诸葛亮;

21、图穷匕见:荆柯;

22、草木皆兵:苻坚;

23、毛遂自荐:毛遂;

24、一鼓作气:曹刿;

25、千金买骨:郭隗;

26、讳疾忌医:蔡桓公;

27、杀妻求将:吴起;

关于历史典故中有人物的成语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为马、X、穷图匕见、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手不释卷、暗度陈仓、金屋藏娇、破釜沉舟、老当益壮、刮目相看、乐不思蜀、初出茅庐

四个来自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

1、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2、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和成语

1、X之好:意为春秋时X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X之好,因此X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2、退避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唇亡齿寒: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4、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5、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慈眉善目是历史典故里的成语

  • 慈眉善目是历史典故里的成语
  • 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成语出处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1.形容人的容貌非常善良。2.慈祥和善的样子。3.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釜底抽薪,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