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潼关典故?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
正如诗人所描述那样:“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潼关创建于什么时候,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说明,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211年,曹操曾于潼关破马超,由此可知潼关在这之前已开始建置了。
后经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周长约5公里,北面与东北,为板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门6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潼关东约3公里,有一禁沟,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
由于土台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它经历过大致战役数十次。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北周末年,扬坚在洛阳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X军攻取潼关X长安。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所得,金朝后来为蒙古军队X,迁都汴京。将兵力完X中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X,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因此公元1233年当蒙军包围汴京时,夺取潼关。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战争时人民解放军陈赓、X兵团乘陕南、豫西地区空虚之机,南渡黄河,在潼关洛阳段机动作战,寻机歼敌,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局面。(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
由于史书缺失,建造潼关的确切时刻已不可考,而史书所载的“潼关”这个地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
二、与潼关有关的历史典故?
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三、潼关佛崖寺典故?
潼关县南部的松果山,远看恰似一“佛头”,当地人称佛头崖,主峰海拔1800米,巍峨峻峭。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依峰临壑,修建了佛崖寺。主建筑菩萨庙有5间正殿,僧舍l0间。大殿塑有菩萨像,方圆数十里X众常来求神拜佛。l969年“X”时期,庙宇被X,现只有残垣断壁,存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复庙宇的石刻,不过已毁多块。
四、潼关杨震的典故?
关于杨震的为官清廉的故事有很多,而他之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杨震曾经提携了一位官员,此官员晚上悄悄的送来了金银财宝,并且说:白天人比较多不方便,晚上送来没有人知道,无论兄弟们就收下吧!而杨震则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样能说没有人知道呢?此官员羞愧的离去。
五、马过潼关的典故?
答:马过潼关出自唐.石介的《过潼关》
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
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
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蝎。
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
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
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
始知资形势,不如修道德。
六、潼关历史文化解析?
商代隶定国,称桃林。周代为畿内地,录虢国(北虢),称“渭汭”。春秋时称桃林塞,隶晋。晋侯使詹嘉处暇守此防秦。战国,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前453)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前332),设宁秦县,属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前202),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渭河水运、船库。后以船司空官名为县名,隶京兆尹。新莽始X元年(9),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隶后承烈郡。东汉复名船司空县,隶司隶校尉部。建安十八年(213),船司空县并入华阴,隶京兆尹。后经三国、魏、晋275年均属华阴县。北魏永熙三年(534),属定城县(治所在今公庄村北之定),隶华州华山郡。西魏时定城县并入敷西县,直至北周。
隋开皇三年(583),属敷西县隶华州。大业三年(607)改隶京兆郡。五年(609)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之。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改称仙掌县,天授二年(691)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隶虢卅。圣历二年(699)三月,改属太州(治所在今华县)。长安二年(702)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
神龙二年(706)复名华阴县,本县属之。后经五代、宋、金、元约670余年,均属华阴县。明洪武七年(1374)设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九年(1376),设潼关卫,属河南都司(明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说洪武三年设潼关卫)。永乐六年(1408),属中军都督府。
清雍正二年(1724)撤潼关卫,五年(1727),设潼关县。乾隆十三年(1748)改设潼关厅,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民国二年(1913)废厅,设潼关县,属陕西省关中道。X(1933),属陕西省。二十八年(1939)属陕西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大荔县)。三十六年(1947)属陕西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华县),直至解放。
1949年5月29日潼关解放,本县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甘宁边区X。1950年5月,属渭南专员公署,隶陕西省人民X。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后,直属陕西省人民X,1958年12月本县与渭南县合并后,设潼关人民公社,属渭南县,隶陕西省人民X。1961年8月15日恢复潼关县制,属渭南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渭南地区行政公署),隶陕西省人民X,至今。
七、潼关历史上的小吃?
潼关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潼关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小吃,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下面内容是一些在潼关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小吃:
1.潼关肉夹馍:潼关肉夹馍是潼关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以猪肉为主料,配以葱、姜、蒜等多种调料,烤制而成。馍皮酥脆,肉馅鲜嫩,味道鲜美。
2.潼关羊肉泡馍:潼关羊肉泡馍是一道传统的陕西美食,以羊肉、馍、葱花等为主要原料,加入辣椒油、花椒粉、香菜等调料,味道浓郁,深受当地人喜爱。
3.潼关豆腐脑:潼关豆腐脑是一道以豆腐、鸡蛋、香菜、葱花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小吃,口感细腻,味道清香。
4.潼关糖葫芦:潼关糖葫芦是一种传统的糖果,以山楂、草莓、葡萄等水果为原料,蘸上糖浆后制成,口感酸甜可口。
这些小吃都具有浓郁的潼关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
八、山坡羊,潼关怀古典故?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九、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X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十、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X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X,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X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