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辈的故事有哪些?
1、董存瑞烈士
董存瑞烈士1929年10月出生于河北怀来县南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在党的培养下参加了党领导的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工作用心、做战勇敢,先后立过四次大功,得过三枚奖章。
194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X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城的战斗中董存瑞用左手托起X包,右手拉开导火线,与敌人同归于尽,为胜利开辟了道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董存瑞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要学习英雄精神,沿着英雄的道路奋勇前进。
2、刘胡兰烈士
1946年7月盘踞在汶水的阎匪军狗急跳墙,风狂反扑,X了云周西乡村。刘胡兰同志不幸被捕,在敌人面前,她英勇顽强,坚贞不屈。她跨过了战友的遗体,踏着烈士的血迹从容来到轧刀前,振臂高呼,“乡亲们,敌人的末日不远了,新中国就要诞生了,中国X党万岁。”刘胡兰同志牺牲时,年仅15岁。
刘胡兰同志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X党正式党员。毛X为刘胡兰烈士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高度赞扬了刘胡兰同志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她没有死,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3、黄继光烈士
黄继光烈士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X的战争。
1951年20岁的黄继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射口,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道路,黄继光同志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赵一曼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X骨被子弹打穿,因X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X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X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忙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能够把人剁成烂泥,但是你们消灭不了***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X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X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5、孟起安
孟起安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9岁进私塾读书。1939年冬结婚后,在蒋垛处馆教书。1940年10月,参加减租减息斗争,成为蒋垛农抗领导人之一,后任五抗会主任。1941年加入中国X党,任蒋垛区委组织干事、组织科长。
1942年春,以塾师身份到江村发动抗日救亡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建立了江村乡党支部。1943年夏,任姜南区区委书记,组织“二五”减租,开展惩奸运动。1945年8月,调任蒋垛区委书记,组织发动了对地主的清算斗争。
1946年秋主力北撤,领导X众开展游击斗争。由于关节炎发作,行动不便,组织上让他暂时离职休养。1947年2月,在邱西乡西后港,不幸被捕。关押期间,敌人软硬兼施,透过其亲友诱他自首,他宁死不屈,坚持狱中斗争。
2月21日,在姜堰东场上,他被绑在电线杆上,敌人用铁丝穿过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敌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广场(现姜堰中学内),一个地主举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几个家伙一齐扑过去用刀乱戳,他昂首高呼:“X党万岁!毛X万岁!”倒在血泊中。
10个江西红色小故事
1、三湾改编中的道路选择
1927年9月,毛X率秋收X部队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途中,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时,部队由原来秋收X的5000多人减员至1000多人,最后700多人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在毛X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向井冈山前进,最终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X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全国。
2、“排头兵”的故事
1927年10月,毛X率部队到达遂川,遭到当地X武装萧家璧的突然X,部队被冲散,大部分前往湖南桂东方向,失去了联络。毛X带领其余的人马突围。
到达井冈山脚下的黄坳村,部队只剩下30余人。这时毛X挺身而出,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当了“排头兵”,要大家向他看齐,整好队伍继续向井冈山前进。
3、毛X被“开除党籍”
1928年3月上旬,X中央临时政治局文件从上海传达至井冈山革X据地,由于种种原因,将中央对毛X“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决定误传为“将毛X开除党籍”。
在这段时间,毛X虽然成为了“党外人士”,但毛X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并且领导井冈山军民在井冈山继续探索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
4、莲花一支枪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各地革命运动遭到X,湘赣边界的农民自卫军也同样被X军队收缴了大部分武器。莲花县农民自卫军原有60支枪,后来只剩下X党员贺国庆用一家人的生命保存下来的一支枪。
毛X率秋收X部队上井冈山后,莲花的革命形势迅速恢复,并以这一支枪为基础,组建了莲花红色独立团,为井冈山的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5、碧血丹心刘仁堪
刘仁堪时任X莲花县委书记,1929年因叛徒出卖被捕。5月19日,被敌人处斩。临刑前刘仁堪还在痛斥敌人,向围观的X众宣传革命道理。被恼羞成怒的敌人割去舌头后,血流满地,刘仁堪便用脚蘸着自己流下的鲜血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最后英勇就义。
红军长征时发生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5个)?
1《金色的鱼钩》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2《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3《丰碑》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
4《七根火柴》
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令人震撼。
5《草地夜行》
“小鬼,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都不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小红军使劲伸手去拉老班长,可是什么也没有X,他陷下去了,已经没了顶,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X,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讲述在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
15个红色小故事?
1.刘胡兰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X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X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X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
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X里溜了出来。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X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3.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7年3月加入中国X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
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X奖章”。
4.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
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5.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一次日本鬼子又来“扫荡”时迷路,就叫王二小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年仅13岁。
十大感人红色故事?
1、《金色的鱼钩》老班长为照顾三个生病小战士而不惜牺牲。
2、《倔强的小红军》,歌颂了陈庚将军感人故事。
3、《丰碑》里介绍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战友而被冻死英勇牺牲的故事。
4、《七根火柴》。
5、《草地夜行》,讲的是一位老红军为帮助小战士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
6、《一袋干粮》
7、《半碗青稞面》
8、《战地女杰贺子珍》
9、《老山界》讲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动人故事。
10、《红军鞋》
中国红色历史故事?
1、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X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X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X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
愈爬愈远,鬼子X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2、12个铜板“买”一个梨的故事
讲述了1935年4月时,中央红军进入了云南境内。那里的风景十分美丽,连绵起伏的山峦,漫山遍野的绿树······可是红军战士们却被酷热的天气折磨的苦不堪言。
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里的水却是咸的!没有水解渴,战士们只好忍着干渴继续前进。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村庄,可那儿的村民因为听信了敌人的宣传,全都躲了起来。
战士们没办法,只好住了下来。在女战士打水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在厨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对于行路一天的战士们来说,梨可是最好的东西!
可是红军纪律严明:不能拿X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只好X舔嘴唇。这时,一位发着高烧的女战士发出了痛苦的X,这是大家灵机一动,决定买一个梨给她。最后用12个铜板“买”了一个梨。
3、小卫生员孙大兴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X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4、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
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X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X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14岁的女X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X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X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X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X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X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X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X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X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X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5、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
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
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
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
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
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五到十分钟的革命故事
红孩子的故事–在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有一个小红军,名叫张爱红。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11岁,所以大家都叫她“红孩子”。
1935年,不满12岁的张爱红跟着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队伍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往西走,她不知道部队要走向哪里,只知道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张爱红还是一名宣传队员,唱山歌,说快板,敲小鼓,她样样在行。张爱红他们一边艰难地行军,一边做宣传鼓动工作,战士们听到张爱红的歌声,觉得全身都是劲儿。
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张爱红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张爱红不仅会说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
可是不久,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张爱红躺在担架上,心里非常难受。她实在不愿意拖累大家,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张爱红听着大家暖心的话,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早点好起来!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张爱红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张爱红的病好了。
不知道经过多少生死考验,长征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宣传队长给每人发了一块布,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戴的东西都套在身上。
大部队上山前,宣传队必须提前到达险要处搭宣传棚,张爱红随着宣传队开始爬雪山。她们刚走到山前,就感到雪山的严酷。地下的雪冻得X,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十分困难。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到来了。
张爱红打起了小竹板:同志们,加劲走,胜利已经在招手。红军都是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有些和张爱红熟悉的战士也和她热情地打着招呼:“红孩子,谢谢你!”冷风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脸,但小爱红心里好似一团火,她要和宣传队的伙伴们,一起给大家鼓劲,给大家信心。
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宣传队跟着大部队继续前进。由于年龄太小,张爱红有时候只能拉着马尾巴向上爬。翻过大雪山,张爱红又跟着部队走过草地,最后胜利地到达了陕北。
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不满12岁的张爱红走完长征,创造了人生的奇迹。她不畏路途艰险,为长征胜利尽所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三大红色故事?
故事一:内蒙古第一批X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X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X子弟就读而设立的X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X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X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作为当时X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X主义。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X解放的道路。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X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X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X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X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X众的X。
故事二: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XX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X察布草原X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X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X“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三千孤儿入内蒙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X。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当年,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国家的孩子”。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把“国家的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